文章來源:老羅談冷鏈微信公眾號
在鄉鎮中心區域建設果蔬銷售中心、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可以有力助推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生鮮農貨的上行路歷來走得坎坷,尤其是出村進城的“第一公里”,往往伴隨著倉儲、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及季節性變化導致買難、賣難,成為農產品流通之路中最艱難的一段。 為改變這一窘境,2020年4月,農業農村部正式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以下簡稱項目),項目聚焦“產地”、深入“田間”,從16個?。▍^、市)的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脫貧地區開始,逐步覆蓋到全國各地。政府帶動,主體參與,農戶獲益。截至2021年12月末,兩年間已支持建設約5.2萬個設施,新增庫容1200萬噸以上,1800個縣(市、區)、7000個鄉鎮、2.2萬個村參與其中。 國家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瓜果蔬菜一遇滯銷就爛在田間地頭民生痛點和現代農業堵點,從2020年開始實施“田頭冷庫”項目。農業農村部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落實優惠電價等措施,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一批田頭倉儲保鮮、分揀包裝、產后初加工等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 截至2021年12月末,農業農村部兩年間已支持建設約5.2萬個設施,新增庫容1200萬噸以上,1800個縣(市、區)、7000個鄉鎮、2.2萬個村參與其中。 以寧夏為例,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安排寧夏農產品冷鏈建設項目資金6661萬元,支持建設項目260個;當年建成165個,建設倉儲保鮮設施312個,庫容規模近6萬噸。2021年,中央為寧夏安排資金11248萬元,企業自投資金35573萬元,新增庫容10.94萬噸。 “田頭建冷庫,錯峰上市,消解賣難,鮮活農產品減損、提質、增供、增效,這樣的好事情我們最企盼?!?/span>寧夏鮮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厚學說。這家寧夏農業產業化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每年與賀蘭縣習崗鎮五星村周邊農戶簽訂2萬多畝的鮮菜生產購銷合同,受益農民達1000多戶。2021年借助國家項目新增冷儲能力1300噸,公司蔬菜倉儲保鮮總庫容超過1萬噸,產銷愈發風生水起。 談到全區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作,寧夏農業農村廳市場信息處處長王仍春表示,“田頭冷庫”不斷扎根寧夏農村,現實效果十分明顯:一是有效促進產銷對接,促進了規?;洜I,增強了實施主體輻射帶動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是促進田頭保鮮、集中采購、錯峰銷售、跨區域配送,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商品化處理質量和水平。 三是有效改善農產品品質。倉儲冷鏈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產品貯藏條件,降低了貯藏損失,提高了貯藏質量,有利于北菜南運,實現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溢價能力的目標。四是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在鄉鎮中心區域建設果蔬銷售中心、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有力助推了當地等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蔬菜、水果等生鮮類農產品的產后損耗率達到30%—40%,肉類可達12%左右。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生鮮農產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國內6000多萬噸冷庫只滿足不到20%的需求,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率僅為35%、57%、69%,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90%的水平,且這些國家在流通環節損耗率普遍不超過5%。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近年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果蔬產品在“最初一公里”損耗率約15—25%,是農產品上行至城市的“攔路虎”。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乃郗表示,各產地標準化生產程度有限,目前對損耗的關注只聚焦于“產后損耗”,對“產中損耗”與“收獲損耗”的研究在很多地方還是空白。受制于有限的地頭倉儲保鮮能力,農民辛苦種出的農產品,并不能在最佳成熟期足量收獲,產量和品質從一開始就被迫打了折扣。 以嶺南最具代表性的水果荔枝為例,荔枝“怕熱”,對溫度尤為敏感,田頭處理和冷鏈物流順暢相接,保鮮尤為關鍵。從離開果樹到送至消費者嘴邊,冷鏈運輸環節中,荔枝的果心溫度要保持在0—4度。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2021年在茂名高州等荔枝產區試點建設倉儲冷鏈系統“田頭小站”。地處粵西的高州荔枝產量占全省近兩成。目前,高州已建成ABC類小站共46個。該地區的荔枝采摘后,經過“田頭小站”預冷保鮮、分級分揀、加工包裝等環節處理,儲藏時限將比以往延長2—4倍。 “減損是最初的邏輯,當冷庫出現規模效應后,以前卡脖子的關鍵短板就補上了,產業從規模、質量、標準、品牌上都會出現顯著提升?!敝袊r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韓一軍教授表示。通過增強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商品化處理和初加工能力,多地降低了損失,實現擇期錯季銷售,主體議價能力和產業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蘋果銷售形勢嚴峻,甘肅花牛蘋果主產區天水市和隴南市禮縣憑借近幾年增加的倉儲保鮮能力,依然保持了平均1.5元/斤的價格,較同期其他產區高出0.3元;四川合江縣荔枝保鮮難一直是產業發展瓶頸,項目建成后,延長產品保鮮期20—40天,不僅大大降低產后損失,且錯季銷售價格最高增長4倍。據悉,2021年各個項目區鮮活農產品收益平均增長約20%。 隨著農產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對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選擇,關鍵是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農產品季節性波動。以前集中上市的時候,要么出現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導致“菜賤傷農”,要么由于淡季產品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高漲或者根本買不到。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是傳統蔬菜生產大縣,全縣蔬菜播種面積40多萬畝,年產量近150萬噸,產值18億多元,占農業總產值30%以上。蔬菜產量大,但產地初處理能力不足,導致質量、價格上不去,是限制漢壽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短板弱項。為了解決農產品集中收獲上市造成的價賤傷農、產后損失嚴重等問題,漢壽縣搶抓項目的政策機遇,著力聚焦解決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初一公里”問題。 2021年,漢壽縣共有項目實施主體數38家,補貼總資金754萬元,截至2021年12月,冷庫建設完成率100%。一座座新建的果蔬保鮮庫佇立在田間地頭,打破了農產品時間、空間限制,實現了從“賣一季”到“賣四季”的轉變。專家表示,建冷庫既要連著產地,又要給經銷商搭平臺,這樣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該縣永鑫蔬菜專業合作社2021年投資建設了2個冷庫,作為合作社的蔬菜儲存流轉中心,解決了蔬菜在常溫下儲存時間有限、品質難保障的困擾,蔬菜損耗率也降低了30%。在甘藍采收季節,合作社每天采收處理能力有60萬斤,而銷售能力只有45萬斤,無法銷售的15萬斤就可以先存放在冷庫中等待流轉。合作社的辣椒、白菜都采取這種方法,既保障了產品品質,增強了產品競爭力,保證了一年四季蔬菜持續穩定地供應市場,也能給種植戶帶來不少收益,讓他們“豐產又豐收”。 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保證蔬菜季節性采收不受損失,提高菜農收入,保證蔬菜的品質和競爭力,解決了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初一公里”困境,更能提高銷售半徑,增加市場覆蓋率,保持農產品穩定供應和周年供應,實現錯時、錯峰甚至跨季銷售,使產業鏈健康發展,達到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的效果。